直接掃描左側二維碼下載
同時兼容安卓與蘋果系統
1、直接輸入 m.daliedu.cn
2、掃描左側二維碼,登陸大立教育官網手機端
近日,由江蘇省南京市規劃局牽頭編制的《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獲南京市政府批復,這意味著南京海綿城市建設進入全速期。該項規劃將會為各規劃、設計、建設單位及管理部門貫徹海綿城市規劃設計理念,運用海綿城市的各項標準要求進行設計、建設提供權威指導。
按照空間布局分三級管控
此次通過審批的《專項規劃》將會選取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四大類10項指標,分別提出管控要求,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具體的指導。
“專項規劃”將海綿城市保護空間和建設空間劃分為海綿城市生態保護區、建設改善區和建設示范區,分別予以管控。生態保護區將會嚴格管控農田、河湖水系和山林綠地并提出了具體保護要求;建設改善區和示范區會劃定管控分區,按一級分區、二級分區和三級分區,分別制定相適應的管控要求。
一級分區:依據城市空間布局,劃分為6大片區,分別為主城及周邊地區、江北新區、東山副城、仙林副城,溧水和高淳中心城區;二級分區:照排澇片劃分,共25個;三級分區:在二級分區的基礎上,結合控規編制單元,細分到104個三級分區。
新增多級雨水調蓄系統和超標雨水排放系統
在原有雨水管渠系統的基礎上新增多級雨水調蓄系統和超標雨水排放系統,從而實現蓄排結合,形成完善的排水防澇體系。
多級雨水調蓄系統是指新建地塊以及道路、廣場、綠地等采用下凹式綠地、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等徑流控制措施,以確保地塊外排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能得以控制。
超標雨水排放系統一般通過綜合選擇自然水體、多功能調蓄水體、行泄通道、調蓄池、深層隧道等自然途徑或人工設施構建。
南京市規劃局市政處處長陳燕平介紹:“內澇防治標準為:城市能夠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通過系統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和系統治理工程體系,未來南京將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暴雨不成災”。
對148條行泄通道進行改造
南京城區25個排澇片區共148條雨水行洪泄洪通道(簡稱“行泄通道”),其中5條為新建,分別為科技路、龍王山大道、啟智路、華東路、山河路,143條已建。
對于新建的行泄通道,應在道路兩側設置不小于5米的綠帶,在綠帶內設置溪道,有效組織地表徑流;對于已建的行泄通道,兩側有綠帶的,在綠帶內改造設置溪道,兩側沒有綠帶的,沿路增設蓋板溝及平側結合式雨水口,增加雨水收集和行泄能力。
綜合考慮河道水系現狀、周邊建設用地情況等,《專項規劃》確定了43條近期需要岸坡生態化改造的河道。改造形式包括:緩草坡駁岸、生態石籠駁岸、自嵌式植草駁岸等。
2030年城市建成區8成以上面積達標
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專項規劃》定下了“小目標”:加大提升南京市節約水資源的能力,將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污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南京市雨水利用替代城市供水比例達到5%。雨水調蓄設施建設有了標準,今后南京2公頃以上用地,要求建設每公頃不小于2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