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也不是有事要嘲諷政府出的這些政策,但是看了這些我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有時候這些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單個看的話,目標都挺宏偉、立場都挺堅定、道路都挺正確,真要是對照著看看,還是有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地方。中央一直都在強調: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當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由過去老套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比較正確的大原則,但是一到下面落實起來就偏了。
地方政府或者國務院下級各個行政部門就如同咸豬手,沒事總愛到企業的懷里面亂摸,摸著摸著企業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最后的結果就是等企業都快被摸得不要不要的時候,政府趕緊撤回自己的手。等企業都穩定了,政府部門出于對政績等方面的考量,還會忍不住過來摸,所以這是一個動態死循環的過程。
所以研究政策怎么定,不如把握市場規律,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說明一切,政策只是偶爾干預,不可能一刀切死。即使切死了他也會想方設法再把市場救活的。(所以對于下面大家最最關心的226號文也是一個道理,簡單了解即可)
回到煮劍部:
(建市[2016]226號) |
◆除各類別最低等級資質外,取消關于注冊建造師、中級以上職稱人員、持有崗位證書的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的指標考核。 ◆對申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一級資質的企業,未進入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的企業業績,不作為有效業績認定。 ◆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對施工現場主要管理人員在崗履職的監督檢查,重點加強對項目經理是否持注冊建造師證書上崗、在崗執業履職等行為的監督檢查。 |
解讀226:
一個公司進入建筑行業,成立之初需申請最低資質等級
此時,對資質還是有要求的
但是后面的資質升級、增項就不再考查人的數量的指標了
也就是說企業想升級,在建造師證書方面不需要考慮
(考建造師的開始懷疑人生了......)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項指標(建造師證書數量)就不存在
(好比招聘條件只寫著:對學歷、工作經驗有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哪天一旦發現你是個殺人逃犯就不會開除并舉報你)
如果企業升級成功,但是資質并不符合要求
并且被舉報了,那么企業還是吃不了兜子走
226號文一出,企業也開始琢磨......
以前都是年審、升級的時候查資質,現在改為事中、事后查
這就難搞了,要是我千辛萬苦才升了一級
結果就因為省了每年一張證書的幾萬塊錢被舉報了
那就太劃不來了
于是乎,證書還是不能放棄,前途最重要
上面簡單的分析,不難看出政府正逐步減少對建筑市場、以及整個行業的過多干預,讓市場經濟發揮自身的活力。
與此同時,沒有標準意味著標準更高
企業增項、升級不考核證書指標
同等級企業指標便會有高有低、證書有多有少
那么在投標過程中,很明顯
指標高的、專業技術人員多的、 技術裝備足的、證書多的要占上風
此時,落了下風的企業不干了
為了敦實自己的肌肉,不難理解地要在這些方面充實自我
在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裝備以及建造師數量上修飾自己是必然的
(考建造師的倒吸一口涼氣......終于可以安心考試了)